第六一七章 勒紧裤腰带-《穿越一八五三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王枫向张万常问道:“我们的鱼雷艇有多少条了?”

    张万常现出了一丝愧色。讪讪道:“因为技术上还存在问题,目前鱼雷发动机的报费率太高,成品率只有两三成吧,所以到目前为止。只有二十一条,每条装备两发鱼雷。”

    燃油发动机,对于这个时代是全新的技术,虽然有王枫给出了全套技术图纸,又详细讲解。可是它的结构比蒸汽发动机要复杂很多,有些零部件用车床加工精度不够,必须依赖手工打造,自然会有差异,而且还要既防水又排气,说实话,从真正开工建造到现在才一年的时间,能有两三层的成品率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
    关键还是太仓促,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慢慢调试实验,再对车床做进一步的改进。成品率不会如此低下,王枫也能理解。

    其实直到一战时期,鱼雷都是海战中的奢侈品,比如德国潜艇,在面对商船和威胁不大的小船时,宁愿多费点事浮上来开炮轰击,也舍不得发射鱼雷,只有在捕捉到大中型军舰时才会使用鱼雷,主要问题就在于鱼雷发动机以一战的科技水平都很难制造。

    至于在甲午黄海海战中,中日两国互相发射了许多鱼雷。那其实很少有现代意义上的鱼雷,绝大多数都是射程只有七百米的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鱼雷。

    这种鱼雷在王枫眼里没有任何意义,因为在缺乏炮舰的掩护下,单靠鱼雷艇想接近到七百米去发射鱼雷。结果只能是被打成碎片。

    点了点头,王枫又问道:“现在要多久才能造一发鱼雷出来?”

    张万常有些不敢面对王枫,很不自然道:“平均三天才出一发,要不然就多安排些机器人手,基数大,出的数量总能多一些。”

    王枫略一沉吟。就摆摆手道:“那就加大一倍的开工量吧,叫工人们不要急,慢慢摸索,过于急燥反而会使成品率进一步降低。”

    说着,王枫又问向丁大全:“你有什么看法?”

    丁大全沉吟道:“这一战,需要把海战与陆军互相联系起来,我们虽然在海面上的力量与欧洲列强有很大差距,却绝不能轻言放弃,否则如让欧洲列强长期封锁住长江,我们在江北的部队很可能会逐渐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,因为我们有限的工业基础基本上都在江南,而煤炭的主要来源又是位于江北的淮南煤矿。
    第(2/3)页